信阳考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99|回复: 3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客观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8 12: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分章练习题(客观题)
8 u8 C/ v' U( ~& d- ~3 P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2 E& x" O3 X/ v, M一、选择题% ~. w4 g8 r% |+ Q1 H2 E+ W6 o$ ~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   B  )。- D  t' I- E" N7 J. {* }* L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6 E5 h( C4 v0 b! A! J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 V, P6 u* M  P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 e' ]2 E+ {8 E3 N% g9 h' R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B  )。+ U. k. H$ W" g; U# z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6 H% b) j8 M0 _  M3 y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C  )特点的要求。7 j) r. H: x" \6 Y( A% Y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4 `6 X$ V& a5 i7 e& \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7 h$ M5 f4 Z; X
A.教育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7 u; D2 Q% ]. w* o! I/ \$ Y0 z
6.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A  )。
  N* p6 A4 v" M3 T! c; c) \( NA.康德      B.培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 q$ _! N# t4 e; ~4 c1 E
7.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n+ F: D; ~0 X3 P) Z: x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8 F# ^- v  S6 p# |7 H8.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D  )。
2 V% z: m5 @1 F#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杜威
2 Y7 A8 |* j# [0 R3 ~9.“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 B )。  M  t; B$ V; U0 X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卢梭的《爱弥尔》
- \2 k7 K9 K  |- ~! I* V- w& h+ @C.康德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r+ L$ u. q/ I$ s( K; @) f- u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  )。) x- f) \  y4 G  H1 a1 F7 r6 ?
A.学校的产生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有了国家   D.创造了文字
% r- ~# p& l% q9 p9 F11.( B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4 a1 [2 f" u2 I0 `0 n: ~: w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9 Z. r( g9 J5 U$ ], R( ^1 ?
12.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  )。
$ T! i2 M% \4 c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 J9 ?. z+ H  P: r/ A
13.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C   )。/ ~  {! l5 ~9 K+ F0 Q" @; ?6 X
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学记》# u* t$ T( x9 L; d$ M* I
1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B  )。4 I, I6 S" C$ j2 W! w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8 K9 b  X; P& |5 o+ c3 X15.(  D   )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
' O1 _! v; _" ^A.分支学制     B.多轨学制      C.单轨学制     D.双轨学制+ p8 ^8 e0 x% o# O! b
16.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看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3 h! A. ^& I
A.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同时也揭示了教育规律
) w! ^; _" X) F" p  \B.教育学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1 S+ G. b8 _" O  u8 F& |C.教育学不能等同于教育经验的介绍,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
' K7 `% z% @9 {6 n# A' v# S  p2 kD.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 Y, `3 Y1 F7 r! A17.教育是( A  )5 {! D" e6 F0 `3 k" ~9 \& J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2 ]& r  L6 a3 K) a' Q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7 N( {, Y; D% t/ |& O18.教育起源于( B  )# U5 z8 r" a  O1 }% V3 y  `0 p
A.人类早期心理模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 p( N+ R7 [. S* M* I, SC.生物界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照料    D.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a+ k0 f3 }  Y4 P- B
19.学校产生于( A )教育阶段。
- A  p5 a# [/ b, ]$ ~  z7 ^% gA.古代     B.原始     C.近代     D.现代6 h& o% b! q2 S" g
20.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教育的(  B )/ a7 I4 P& W! }& l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意识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7 s0 M' o$ l4 g5 Y. h1 ^# }
21.“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A  )的教育理想。, V( D/ P- o* f. ~; X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7 h  Q5 n- o6 Y2 Y3 I; s! `$ E22.(  C  )被看成是“文雅教育”的源地。
" J. {1 W. r5 H4 D' KA.印度     B.埃及    C.雅典      D.斯巴达
8 _6 N0 P$ G2 e+ ~23.提倡“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  )  3 n# E. ^7 {( h! ^  O" H5 d' G
A.杜威    B.巴班斯基    C.赞科夫    D.布鲁姆  
( x2 E& `1 H( r7 [* }9 a% v% w' t24.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样思想的是( D  )。1 L7 Q3 X& i* S: ]2 a; d8 l" Z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7 s( t7 Q* q! o0 p- w. E
25.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青年与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B  )。
* j  p3 ]- C* s5 I' q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y" W8 D1 {3 i/ ]
26.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C )。  U/ ?  B* V3 L1 a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N$ A3 \; l; g/ r
27.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 D  )编写的。- ~1 z% F9 n' u* o! k& n6 k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昆体良
3 {, x# D2 T8 w7 m+ x0 c28.下列选项中,对教育学发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 D )
' [! V2 G9 j/ b9 L# z% y/ e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_) \) p9 q' t6 r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 F* C% n4 \* R! K6 D3 R3 y% J+ T# aC.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8 C2 }$ p9 n+ f1 G& x8 D  Q
D.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5 O5 ^9 ^4 C4 W/ x7 }% e0 m
29.在研究方法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A  )。
) c& d# S$ T' g: U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 ^- c* a7 B- ~9 ~" [- |) r$ e, K/ C30.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  )。. u! A9 t' Y  e& k2 A3 U( Z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 u- t  K  N, ]: N: G31.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论述了教学的四个阶段,即( C )。
0 s# Q9 P3 s% j  l9 L; `A.明了、联合、系统、想象     B.明了、联想、系统、手段
- R* ~+ U8 r& C$ M. E# _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D.清楚、明了、系统、方法
* n5 _$ @) x. a3 D. g32.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是( A  )。& `- Q" J! H; b% _3 \& o( r8 F8 G
A.杨贤江B.蔡元培C.李大钊D.王道俊0 T$ _& \& x/ f: W, N$ o
3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的目标分成三大类,即( A )。
4 ~$ v8 J. p6 ?  F0 L: `) M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3 q9 O+ p% j  h# d5 h3 F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3 d7 {1 J$ c4 f0 O% j34.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是( C )。: [4 B) a8 J& h5 C: S' o/ u
A.《新编教育学》   B.《教育学》   C.《新教育大纲》  D.《实用教育学》
5 W) W* F2 w# {- U- W/ V3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C )。" ^  W9 `" T! r8 X/ n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 n. X/ y0 ]" Z7 e: m! u! z
36.我国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 B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 A$ T6 U9 s- i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y- G, ~, r( R/ Q, h' V
3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C )。
! b6 o. b+ I) I3 {- wA.康德   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    D.福禄培尔2 z& U8 s5 G$ \
二、填空题
& y& I& S6 b# a1 P$ Q1.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  普及 )性、免费性、(  强迫 )性。# I$ O. q/ I# t5 [1 J. ?4 V1 j
2.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
* G6 G+ l) g! r* G3.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
7 ~4 l0 C) k$ v+ K( x7 g' M4.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   各级各类学校  )。
3 G0 Q, s0 s( O7 k% i5 x: b5.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他的作品是
9 v3 b# P2 b3 P4 u5 w! {; P7 U(  《教育学》 )。- A2 B  ]+ I& E) x1 c
6.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   壬寅学制 )以及1903年的(  癸卯学制 )。) ?! F  r( \0 i6 R
7.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都是(  非制度化 )教育思潮的代表。
; k- A! v, f7 ]! Z! ?3 {/ K8.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    夏朝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 p4 N5 Z6 S* W! L" w7 B* e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也被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美国的(  杜威 ),他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
; L0 u" p( _3 e( f8 @/ \6 s10.古代的庠、序都是指(   学校  )。6 X+ h$ B& @  |4 q# q- G, X
11.六艺是指:礼、(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 _% |8 x" u" H) |6 N
1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 )。
6 w! I, U8 s7 o! J4 K' P4 P, X1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理想国》 )中。
0 R' S- i5 |) l9 e) l8 Y1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的重要文献的是( 《学记》 )。7 |0 b9 w6 G, |+ O, C- v
1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1 ~9 e5 D) I& F: N; z$ H! x. t3 l
16.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 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 学校教育  。
8 U! F6 R; q# `  C. X( R17.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社会性 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 E4 q. K. L# ^& O9 T! o+ D18.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 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 R. s" n4 p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 《 学会生存 》 一书中确定了“ 终身教育 ”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8 ]3 j/ i2 L. O2 p; E* d20. 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 家庭教育  和 社会教育   。
& ]4 @  B, M7 r+ m21.“终身化教育”概念以“ 生活  、 终身  、 教育  ”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
, [1 p0 d; G! R3 f. Z22. 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鸿都门学  。. v' {; ?( t( e+ w/ f9 Y' |3 O
23.  学校  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9 @4 \: S" N. k24. 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 文法  、  修辞    、  辩证法  、  算术  、  几何  、 天文  、
, c2 T' m/ M5 B! R! G+ Z: i. ] 音乐 为“七艺”。1 y2 \# u7 ?# `
25.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 定义 ,第三步是+ v( O  j+ {* y6 I
助产术  。2 _  G! F' K0 T7 X" M+ a+ {
7 Q& H" O) m' R8 _% u5 ?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D* e$ e1 D. t3 U% A一、选择题' ^$ f7 n$ Y1 H" J' [$ ]" D. x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7 l7 P7 A, @' o' X8 [0 N0 T. H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g  ^$ `& _+ F" e! F2.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 [2 q  C8 T( @& t+ E# \% `9 V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 l) K& @! I  v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  )。
3 \; J) M$ g) N7 y- K* x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 ?' |! X5 H3 v2 \. i4.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D   )。9 t/ c, ^7 ^8 W  O8 N  v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a3 ]# k& Z& T5 u/ M- C5.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C  )。# Z! }* ^8 s/ ^) g* b' k' f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 V$ J( t5 |0 q
6.“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B   )。2 z8 H# I  |, r- R5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 j% A, O4 V# Q/ T8 Z7.“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A  )的特点。
5 O' o2 ~# _& e8 S' K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3 x% ~" i% k+ x* h0 C" p6 K3 `) g8.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B  )。
0 U. {. N$ W9 B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 }& A' G8 ^) s3 H! o5 S9.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  )。
2 G6 u- i* t6 Z* r2 E" i9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1 S, e0 d' }8 Z9 `9 i0 s10.下列( D )不是学生文化的起因。* e7 Q( w6 d% {3 p8 ?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 g' m+ t( P; C" }8 q11.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  )。
0 F+ U9 L) O8 {( k: }* |: z0 V  I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R8 U6 a# U- X! m! ]# j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 [, y' z% Y: r
12.“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C  )的特征。/ }) X" \; c# e, Z0 Q# k3 T3 e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 ~) l+ g  G9 ^8 E1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  )。* y# ?% |- m! m# v- v3 U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 ]. _/ b! c" j2 ]" r; i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5 f2 C& }- x3 j( F
14.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W; T' r* j8 b0 P0 J$ s0 C, }: F'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k2 g* `: Z" T$ ?
15.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B  )。
2 b* j5 d, ~1 {  R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0 V. j/ }' g  _& E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7 W6 G( }( Z7 x/ g16. 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C  )。
/ X# ?: L9 U8 X" T1 w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6 m# v, t2 m5 s: f1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D  )0 J  Z" O: b6 S$ A9 ^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B+ \# o: Q1 h
18.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C  )。
$ H! l5 I3 p4 A# A3 T- Y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7 a$ J2 l; r3 g; |" F19.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D  )。% @( V4 ~4 A$ _: z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 g2 r  c9 o3 j' U! T+ O) B2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  )。
9 R; h. R$ u; [. f; x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 p6 ^' \% l% l2 t) [  M2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 C  )文化的物质载体。. R2 i/ a  O3 \( Z, _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6 p' j  P" P( B7 W; Z
2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B  )。; N. H2 X& A2 F% ^0 L+ |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7 p, _5 g5 |+ g3 |% R2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A  )的关系。
1 Y" i! Z2 R! z* }3 s/ w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 h( l. `+ }2 f3 o! v" v$ c
24.现在很多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  )。
5 z/ y8 Q" S1 S4 v4 i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V- d& |8 F- V+ b! N( w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 }; y4 G/ L4 D* P/ j8 g25.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C  )。
; T/ U3 p' z% {- d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7 ~" ~% R1 B& f$ \6 b

. x6 V. \5 C5 C) b! q  h二、填空题) k8 M: M6 `" F/ S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权 )、( 教育目的 )。0 X$ }6 k' B3 r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 教育结构变化 )、制约( 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
+ I9 f+ Y, U  I; U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 G9 D3 G4 h5 |' k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 再生产劳动力 )和教育( 再生产科学知识 )。7 ^" W# t2 G( M$ m: T8 G. R" e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教育 )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5 U3 t$ R+ _- s* i' |6 D8 \
6.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 )在美国经济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9 U$ D5 W. D  Z6 w: C
7.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g7 v7 |& s% \- d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 思想观念 )和( 行为方式 )。
- j! R1 w% D0 k7 D; u9.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学校环境文化 ),二是( 学校制度文化 )。
3 O1 ~5 [# d* e1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 规章制度 ),三是( 角色规范 )。
& N* B: @% Z# v* T9 k. D* Z- ^1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 )。- }2 {9 l" w8 d4 Y7 f" ^
1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 {1 }3 ?% ~7 I/ }7 L# u
1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教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 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 民主 )。% n8 x# H! Q. @: P: w2 P/ ?
14.通过( 培养人才 )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a, L% p' g/ k4 h15.( 生产力发展水平 )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 ~+ `5 h, J4 K! i0 b- ?2 u16.教育与文化是( 相互依存 )的关系。* ]2 d, A0 g* V3 v/ N3 n
17.( 政治经济制度 )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
- z- }5 T' e' y3 E/ w* y* g' m的权利。: K6 S. S) ~  R7 O$ L3 H; u
18.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文化 )等。
1 f6 u! A* E* P9 s5 z$ \19.( 信息技术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 o2 l' H0 X) E  d! _! Q; r20.( 校园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 ?3 v" U9 w# ^1 }2 @# b# l- x% Y: `, ~0 C
3 I2 o6 [) X% a" b9 f0 L5 C0 F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7 _# r, l2 U/ {% \0 O
一、选择题( o: z$ ?$ P) n7 I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8 N+ Q- K; k2 d6 A6 q" t6 ^( n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O0 p# y3 d" p" O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C.)规律的反映。
; u& R7 x! x. k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P6 a8 I& o5 t# ]* A( P- Q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 F# u* X3 _# s2 y0 o& g4 K' Z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 B* i: b9 r4 {8 W% W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X( o" Z: X1 B8 d+ L  p" U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 |/ L, ]0 a' d" S% |/ l$ G( k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 H2 u( |4 f% X; e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7 x! m; p6 R: O% q6 s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Z' r# l# g2 r( h( D$ R
A.遗传素质    B.家庭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Z% |0 L) x8 S6 {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 ~9 k! l7 n( V* ]  R. B- t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X& A& r8 M' {! d# I+ y' s6 N- b% E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 D5 R; H( h% f4 n' W& X& g  U3 e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 X# h4 r3 U1 y- p4 W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  z0 |# {- `7 a8 Y  }& i5 d1 Z$ Y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2 r1 @5 i; A3 t2 W3 H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D  )观点。2 r; C& |4 M& ^8 v; v
A.内发论   B.白板说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P* F$ {, x: @4 l) b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 P7 b4 L, ]1 y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z) q' p5 @9 s+ ?7 l5 u- u1 I6 X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  )。
# U0 Y  ]0 W6 qA.个别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 Z, y- A& e7 S" N& H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2 r1 R# g: e7 b8 c! v% q- i2 D; ]A.遗传    B.成熟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t. P5 w6 ]. X7 ^4 Y" o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8 q, q7 [. t7 @4 \: P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9 ?/ s- x0 o/ O0 k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  )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 y: H" s+ Y% Q, V1 m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幼儿期8 p, e# ]9 }) v. w, Q+ g9 t/ H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
. @2 D. E( M3 w- s7 R$ q+ CA.洛克      B.华生      C.柏拉图    D.施泰伦
, b4 g% |% f, p8 P1 j3 I,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
1 [. J2 c* l) f7 z3 j* c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 q! M. ]. D2 }3 a; H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7 U( p: I1 a2 ]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1 G7 s8 _, V6 N3 n7 z5 Q5 m6 v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 o3 m! }7 S! r, }% a8 `
A.积极的过程    B.能动的过程    C.被动的过程    D.主动的过程# F5 U# y% z1 S/ U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
% C6 l( U: N4 I5 n8 e: R! d$ G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教育活动    D.个体因素
9 T, F; [" c% f8 I- }4 k: N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2 L% }: g3 o* G: {%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 L5 {  V- d& i+ H5 U& |22. 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 H: C% R2 U7 [0 ^. |
A. 主观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      D. 能动性
! g4 \& b$ f- a: ~5 `; Y$ k23.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 A  )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 t  R/ k( m) c( d: i% MA. 环境        B. 遗传       C. 教育     D. 主观努力
1 G# ^5 L: P0 f4 y24. 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的观点。3 q7 i9 ~+ {2 ^, ?0 a! m+ K
A.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家庭决定论    D. 儿童决定论/ j( `, ]1 T( K1 r1 V
25.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A  )的典型代表
2 `+ a  s# v3 T5 e( q0 J; C" YA. 外铄论      B. 内发论      C. 遗传决定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g% S2 ^! c& a- y2 }6 G/ f8 N  c26.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t' m* v+ E/ J, E6 s! l7 B. r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W8 W+ Q4 Q+ S- L0 o% o; W0 Y2 K
27. 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 L1 w: {0 @3 v( f) G* [1 u, k' i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0 V# O; O8 V* `8 D) H
28.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 B  )5 E3 ^2 |5 y6 F& s1 x2 t
A. 长善救失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教学相长- f% b- I/ [, i* v
29.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C  )
  H/ b* E2 i2 [* RA. 社会本位论  B. 环境决定论  C. 遗传决定论    D. 教育万能论; A. U3 s1 `' N3 H6 o
30.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B  )的特征进行。
  z0 \% Z- A+ j; D2 `' a! a' RA. 顺序性      B. 互补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 Z  U5 |! N- H0 ^31. 人的心理成熟以具有独立自主的(  A  )为标志
( Z6 Z: d7 t* Q& CA. 自我意识    B. 创造能力    C. 预见能力    D. 选择能力
5 z8 [1 Z. }2 J32.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比较聪明,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说明(  C  )
' ^5 d2 _" R% Z, @A.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 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_/ J% H" G6 |# e) s- Z
C. 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 h* b, l2 G+ I* G/ _/ q/ d7 m33.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 B  )的观点。0 o* d$ x$ e$ O/ w2 m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 c4 @& ]; e0 K1 m34.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现象说明( B   )
! u4 |4 [( J$ s# K. C3 i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影响  
- L( |  W2 m: q& Z4 Q" |B. 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r6 C2 J) y! h% F; D+ Q" K- e- @& F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
0 J" F# Q2 @5 H: p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X  I& u5 g, L8 l
二、填空题8 k. R/ r7 {+ ^+ K. k) R
1. 初中 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 二 个高峰期。
* P% E1 s- l& G( c2 G: q2.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 内在需要 ,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 成熟机制 所决定的。
, P6 c5 [9 Q8 K* y4 @: M2 ]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 外铄论 、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 \0 D% G# M: E  O6 q+ Q
4.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 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外铄论 。# H% O8 i& h5 @( v4 N- U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I/ l, u- V' U" C
6.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 成熟 、 环境 、学校教育和 个体主观能动性  的影响。
" y! _; C/ F: h6 z7.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 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 U, T1 R) \& V$ _0 Q1 L
8.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 g0 i$ @% ^3 j- t! A
9.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 。; _" `" p! S% L$ h1 |, t7 z
10.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 精神力量 的综合。
0 c4 T$ W* S7 h, n8 U- g6 _11. 青年期 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未来 是最重要的概念。
2 @6 _+ h  k7 ?6 S9 r1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发展是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能动性  。  n# N# h8 g. [. n. o8 d
13. 美国心理学家 格塞尔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l6 ~: n, a% x, b3 l& y14.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l7 a; A! N# \: e) C, t
15. 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 生理 、 心理  和 社会 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B3 s+ @8 f/ r' O6 U; J/ y7 ^
16. 个体身心发展的 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影响。- o8 i3 e# ^+ z; g
17. 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茨基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 s1 f: u0 [4 O" C0 Z18. 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 认识 问题和 价值  问题。
. |) j, [( T* n/ b  n/ g/ A
5 ]$ W3 [, V" I$ y1 a第四章  教育目的
' Q7 |3 S" h) c一、选择题* |) v6 n& G! ?% s: v
1.培养劳动者是( A  )。" i! S6 g1 p; Z+ W8 q; n8 x3 i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 J% e: w+ c4 E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 W/ S: \4 n7 N# ?8 G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C  )。
/ D2 J7 s  o5 ?/ \) t) a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 [" v* z; a! l4 y! e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6 u$ o  ~4 M9 d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5 X& I; `9 X6 k; B/ n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 Q! s, N/ @) K6 A5 e$ Z: m' q1 h& m4.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D   )。* A9 O/ L5 m; s) `! e" M: g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 _8 m& I# R' [1 [7 j5.(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Q9 c$ a- V! B3 L5 h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4 _0 G, [: P3 L' i6.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D   )。3 |3 W7 Z3 n. H8 w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5 q; J/ W' R: }( d& n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 a$ e) D, L- a0 A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C  )。6 D) m! d" @! r; z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H6 Z/ I9 F% c% g$ j: F/ E% w
C.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 m5 [  _" x. m( s3 p. [
8.体育是以(  C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9 V5 \# ^  o. g! O# u' i# C$ _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7 W2 N5 K* b, R1 ?6 X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 D' [5 d" h3 T# S% W9.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B  )。) z- I; w! v5 ?$ V' m" ]; L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 F; A. h7 H# v4 k' a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C )。. Q6 m  ?+ N" G/ t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1 `. V9 z0 e* Q  C
1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D  )的认识。9 u6 o, U) k2 u& d# b0 j  Y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G+ \6 h+ T/ c( M
12.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B )。
  `" q! f; w$ g8 D0 F: W3 y5 R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 H# S( s  Y% f8 L, ]7 b13.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  ), 它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 b, j8 k& U: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I; @3 T0 v) w2 H" x/ G1 {
14.“美育”一词最早是(  C  )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 b/ e" p3 J5 Q) l+ t8 I* C
A.培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
6 ?4 ?. Y# a. A  s" ~' t4 x# S15.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D   )。( C1 @' I9 S) b# M8 M$ G1 m&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 `/ w& ]) u& }0 U( h/ z1 D5 J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_3 O# Y. W8 j6 P$ h16.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A  )作出规定。% p9 F; u6 t4 W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8 Q# w5 k. l/ T0 @8 V17.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 l2 G* O8 q* }3 `1 ]  z" q% uA.涂儿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 \, ]( ~' U+ f18. 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即促进受教育者的( B  ),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活动。
/ O! Q5 ~2 M  p2 s- T8 e* G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9 P$ i$ S% H. d. Q. W9 ^! G. y
19.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注重( D  )9 B; P! K) L8 f: P) S4 `, b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 ^3 K8 R* I3 `' i+ s20.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A  )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 O; [# B' d$ p8 w2 v6 M% f9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A* P. e5 S/ t
21.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D  )为重点的教育。
( k9 V% L$ O( Z1 D) ?' E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 G& K2 L+ ~2 Z, f- t: X' K22. 素质教育是促进( A  )的教育。
: {) u' k- W,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 J- Y7 W8 H  R$ D8 j1 b23.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C  )。
: E2 H; |" O: H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p! F4 q6 f; j' Z2 `$ N: b* G* t. y
24.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C  )。8 K. P- N" H$ I& y$ F& i
A. 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 a2 a3 ?7 n# w* y( d! W
B. 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6 q1 W: v# {; E# HC. 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 B& L0 k' A) \, q  @9 E0 a3 L. d0 P9 dD. 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 ^2 _* W: U$ ]/ ?
25.培养学生的( D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I* ?: s; C) ~
A. 主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B. 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 |7 t, P) u# b, D. fC. 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9 L; @6 f' X: l8 _* P7 s% u
二、填空题
5 s! L3 w# `6 i: K' l$ K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 认知 的;二是 情感 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B1 P0 i" C3 d1 W+ G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 质量标准 。. w) t% \1 Y, L4 _+ c9 J$ ?
3.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 个人本位 和社会本位 的价值取向问题。
$ M+ y2 R' Y# e# z. x- w- D' y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 出发点 ,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 J; {7 V- Z' T. z1 y2 I5.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总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 F( `3 F, q3 B. ]" ~" q$ [' S" V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 普遍与特殊 的关系。
" L9 g- @; K0 ~2 ?1 l+ @7.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具体与抽象 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8 [8 [5 N- p6 m+ N
8.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 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n3 I5 x6 g3 ?8 n; H' c9.全面发展的人是 体力与智力 、 能力与志趣 、 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 等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H' w6 B0 E$ c
10.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础上的。7 U- H) t: y/ t0 t+ r. g2 X* D
11.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 感受美 的能力、培养学生 鉴赏美  的能力、发展学生 创造美 的能力。8 c& S2 T) `8 d- P- C+ S7 E$ D- p
12.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
% N6 I6 J' k& ~. W1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和 评价功能  。, j: a, k- b" e# \
14.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  教育目的  。
" i5 E( W5 |. B1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x- g# u3 @. L( I7 S1 x1 b. ]
16.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 经济  、 文化 等因素的影响。( v* j3 i* q8 s8 B( B& f
17.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 全面发展 与 因材施教 相统一的教育。
- a! E7 F, p& Q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 {8 C6 N9 S3 `8 v. v/ _一、选择题
4 n( q" y" F- S- _& c) t%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
: G% A/ J, L* A  R. P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2 a" c- R- Q0 @" S: w+ q( L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C1 ^! L3 D3 d
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B  )。/ V$ e5 s$ H7 M) _: c, B* F! h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 t3 S! m5 f, E  p* u: ]8 ~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a' S) d$ N/ C% T
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B2 L) ^% w0 w. j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 @1 I4 j( z7 r0 o' @0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D  )聘任。
, o' l- e8 k" H9 R; L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w+ y7 N8 _; y. F/ k; Z( O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 z% P6 }3 F" f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S4 h, s  h8 \, N- Q) B, {' M/ R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8 v7 ^+ J3 d: t& l; c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 J0 I8 u3 v6 H* I( i7 r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D  )3 U3 Z8 `) \4 r: ^" s9 g% H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5 Y5 K' B4 ?) ^; ?3 J4 `3 h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3 U& a; B1 W- z
8.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育及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 A  )。5 T) N: \' Y/ d) Y; A! \
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8 M6 b/ d# ~+ g
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Z- I$ ?) Y. T, X4 L2 T5 y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1 Y' r9 p) S2 g  ^" z8 m
10.(  B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7 a! F0 E6 K2 ]8 B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 E  V4 ^' x6 v* g$ s7 A9 I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C   )。8 o. Y/ y2 s9 j
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7 M- v2 Q& V! z7 @" X) s5 l4 X1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 D )不是其基本原则。! e1 A" J  G! ^8 m+ N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4 O/ z! G/ g/ J  a* D8 A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D.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 c. C  ~- `1 F/ R; G
13.“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
8 I: V2 n. }. w" N4 q" Y. ^* P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 z5 S7 i# V: f: _. R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  C; H- b6 F# t4 L1 m: J
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R( F; _- J/ v3 O4 s- K
1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  D  )。0 Y4 C9 G  K, ~! i
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
. L1 q- j# b+ u1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4 G* _8 @5 G6 [! p( Z
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
; S, s; f, ?+ F6 H3 I7 w* v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C  )。$ w+ Z# `1 y9 j) }/ v  j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 d- h* X4 f2 \  z0 u& y9 w8 N- h* E, w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D )。
) x1 _- _3 L% v% u! b$ ?1 Y3 R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5 b4 @* Z: {. }  F( z( h4 r
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B  )。
+ b. G& j; ~9 ^7 d6 D& a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 h* v, V7 m2 C- v( ~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C   )。8 B( k% C: K( _/ h( q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D.良好的人际关系
: F8 r! V6 T! o6 T6 H5 f$ v- D二、填空题! }. G! d! b$ F; ^- O
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c, `4 r& i5 U% ~$ T3 h
2.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0 U( c& w7 J" B8 W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人身权 )和( 受教育权 ),其中( 受教育权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 W! x0 S* ?4 e2 x8 G( o: M, E' M4.《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六  )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i) u" z# e; K
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 朋友)、(研究者)。, Z$ S* }' }2 y( k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
3 k  f. }( U2 s+ d6 F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和( 教育专业素养 )。/ M& }/ h( U! x' \% ]5 d4 M& H9 y
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 一定的研究能力 )。
" p  J& d7 I) A, X9.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 教育理念 )。
$ d5 G% W$ [  N+ \1 f% ?10.( 教育能力 )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1 k8 W* w* _) @4 N( w4 ]. A
11.教师的个性、情操、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教师的( 人格特征 )。
; c: Y8 d5 o- K% h* G& o; \- r12.“师道尊严”是以( 教师 )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出现以( 学生 )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
( h; h; V" E. y/ }6 ~3 J: w- p1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8 N6 H" o2 g6 z$ q
1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 K$ q$ x' m- v1 e; x15.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自主发展 )。: Z0 }, m* m0 n; F  l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人格力量 )。6 _9 [7 T1 w3 ^$ ~9 x& a3 P
17.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教育教学权 )。
( T/ m' f+ [% i& U  }, F  e18.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 专业素养 )方面。
' f$ h& b. R6 B) R! ]19.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为根本目标的。4 l4 g# t  H0 S/ l6 H) d# k% p1 {
20.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 教师资格制度 )。9 l3 c, Q( ^4 O3 O; Z5 V3 {

0 `7 C- Q+ j+ g$ f# g' k, W9 M2 u' e0 a& W* N. m! s  J
第六章  课程
( E$ f6 h7 R" }* y一、选择题. S; M& {$ A: K" `' {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C  )。0 J# r3 ]& ]* [$ c5 ~% ?& A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9 E/ X/ \8 u# o, h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C  )。
6 u4 B& X1 h. W* w7 u1 U! _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Z0 C4 Z1 B: D* F
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2 v- x" R2 h" P7 ~- d; D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q, v: V# B2 }1 f
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p8 j7 d! e- u6 z1 n8 P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4 Y9 k0 v. I2 q2 X" a0 K$ I6 [9 C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T1 n6 q( q- F' j! E* X$ f, c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 W6 v+ v' {5 F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 Q5 N0 Y8 {' v+ j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 r( n2 ^+ V- U5 N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
& [  K5 L' q9 u, y8 @- X$ c% i/ V( _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l" F8 I, P" G+ s6 l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5 Z8 ?) X5 j: l# l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D  )。
. S+ h  a/ W5 y: ~8 k. `. Z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 f" Z4 Q5 E) y( C6 d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A  )的表现。
/ F$ w5 A: {$ h: K; S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4 N  s8 z  F/ g8 ]
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C   )。
; W7 V$ t6 j9 I$ P  f  z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课程: G  m* ^5 H0 d# D0 I. `( n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   )。
: x3 D, w( ?9 o5 w  J4 ~. A9 X$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v4 h/ f8 V  k, V4 s, D7 l  L" [. W
12.( 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 a+ J) F1 y1 u: _* F* x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i0 W8 l2 a) |# e& f$ B: ]2 x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 A+ Z2 A9 |3 n3 W9 V5 T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W; g4 c. ^1 W6 W$ S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B  )。
4 {$ L' \. h- a7 @! d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6 h0 F7 r; p; l- c' q& f* v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 ^$ Z3 O0 @/ v8 A2 q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j; M+ T4 b' r  [  d% F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C  )。
# F, \0 W; ~. s0 W' G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 p0 Z" G' I4 r8 R% Q
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 X; a4 H. P: ]9 }
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B   )。+ f' o2 V# T  @2 `& |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e4 O4 ]5 ?- l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B  )。$ j) C- ^; a4 E1 O1 O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9 N; `8 `$ h8 W+ Q: w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D  )。; h1 n! R1 k4 t4 A/ Y9 `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z" z) {; ^8 ]0 T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7 L( O" p$ Y/ A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5 ^, L8 v) x9 a! q; ]0 n
21.课程论研究的是( C  )的问题。
/ N) |9 `9 y4 ?; q1 T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2 z( U( J* r( @: u) y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C, B6 r5 t8 s, h$ o* K2 K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 T* {$ o6 r7 P$ U& d2 D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C )。
! @. g- y3 H  P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9 q5 N2 G( X) w3 u
2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D* ]1 D5 V0 i/ @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
% a) g6 G; ^- c( `+ d; U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6 M0 t% L; k  s
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B )。
. P, J( R! D3 `/ K, ]/ o$ uA.学科教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v2 V, @3 H2 L: m! o
2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A )的问题。
! I- C: M9 h+ U' C4 w+ V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8 p- s; n: a5 e9 d- X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D )。: L. ?" p6 q  B3 z; r) `: d
A.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9 B( R  t+ J9 ]; E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 ]; k! g2 ^7 Q: C1 j# @+ R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F. j: Q. g' x& ~* i2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 T( y, T2 q) T$ }+ |' a1 D%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 y6 |# R+ s8 D- H5 A4 d1 F! f! i6 `" ]8 d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 I6 b+ I  c& M0 k+ a4 W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B )。
0 R7 r* w8 C, I# l! Q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 ]5 I2 s( d' k3 @/ r+ z& Q" U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B )。. }$ z6 G9 O! r4 |$ Q9 X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2 u) M  S# u& N# i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 h9 y. P2 ]" g6 ^$ M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 v: p2 ^% d( M3 B: s( ?3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
* U+ D- V  v9 K7 f9 N  E; t! I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 e, f9 D* E2 r/ P/ J2 V* K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z4 ?8 R  ], C0 P- v: K( g; e# {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B )。" F- I" O1 W; G6 E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7 H  _+ w! Y' N/ v7 g
3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C )。
( g% u9 V- A5 E( K1 j& v; o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 K4 V1 s% v" ]8 s0 l% g, A
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 v0 ?3 s4 s6 r6 g2 j二、填空题
0 |8 a" l+ f  K2 o& a9 W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 F  W' x3 N2 |7 i6 f4 r0 O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课程 )。' c: I  t) K# b: T8 x* j+ H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  )、( 教学大纲  )、( 教材  )。) d  B/ L5 u" U, @  j
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 研究型课程 )。9 x% K1 ?5 C5 K3 y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5 S. g/ |9 c# K& Z1 K! ~1 ~: a8 }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主。
$ o9 ]- }  _, Z; N7.拓展课常常以( 选修课 )的形式出现。7 v3 c# d5 ]- h, Y9 U6 P% `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t+ N  E' ]1 c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 儿童 )。# V' ?) v1 r2 f) i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 课程理论 )。& N) Z& z" i5 q' M, I
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 具体性 )、预测性和( 可操作性 )。& k( r$ k4 }2 F. D
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 对社会的研究 )。9 l- }1 T5 }7 V) s
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 )、(普遍性 )、( 基础性 )。7 x6 c; v6 c4 v3 O
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 课程的设置 )。9 g+ o  h- {3 C0 t( i
15.安排课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 生理适应性原则  )。0 T6 b& `3 ~9 S
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 稳定性  )、发展性、( 灵活性  )。: T, J# N9 |5 t/ @9 X& Q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基础因素  )、(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
" W2 L1 B* r* o: m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目标评价模式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 A1 l3 V/ `4 }/ L! {4 X
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4 Y# c, w& z9 K% v.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 m) d3 ^2 i1 g& n& G* C! e6 H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4 l/ y$ \" h6 t: n* N# U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5 x6 G8 g% g5 p% u* @4 V0 n
一、选择题
  f* P$ a1 ]3 G, }) H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  D   )。$ \' |9 M+ [5 l, `# m! j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 q% D( H! l3 Z0 V4 @1 O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v( m- [- D: v- W2.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 B  )。$ R! T5 _% G1 B5 _# U+ 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3 x# G) F+ J1 ?0 D0 U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w4 X, S( Q- [  I9 L# K5 H5 J# C3.“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L( _* Q* }& [& I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e1 v$ m2 Q# t0 F' u
4.中学高级、一级教师职务聘任由(  D  )聘任。
6 N  {2 ]& z8 c: Y7 C% [/ IA.国家教育部   B.省级教委  C.地市一级教育局  D.县级教育局
& Q+ x) h1 F( V% o* p2 {. [5.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C  ): P2 Q6 d3 |8 |, D$ @* v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 e2 r) [2 K3 h( F) _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r+ _) d6 j' V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 m! o* i3 V" ]7 o2 Y7.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D  )* |1 r' a9 r4 {8 V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9 p3 K! k6 W1 N9 T  S6 Y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2 k6 s; y: }7 g9 f9 _+ S  S; \  a8.教师对学校或其它教育及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其侵犯权益的行为,依《教师法》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是( A  )。
+ B6 ?7 D4 X) |! h& K- jA.教师申诉制度    B.学生申诉制度    C.学校事故    D.法律救济' J) [! ^$ S- Z, e$ m
9.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  G, v7 [" }0 r' F9 @/ |
A.社会地位        B.经济地位        C.文化地位    D.政治地位% J, C8 R- p: @7 ?" O  ~5 ?
10.(  B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8 U0 D( }- f9 C- l2 g) K5 y; [' P
A.1984     B.1985    C.1986    D.1987
- Q2 V% E* J) j3 }+ n. v9 t4 q11.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C   )。: @. ]( j/ w, m4 V; E! b. X! {
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3 l) p4 z8 ~7 t. e' E12.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下列( D )不是其基本原则。
. w! p2 W6 a8 r. n4 ~' y) J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无歧视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
2 S5 L- d$ u. y5 z7 d) k/ R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D.无歧视原则、放任儿童意愿原则
* n: c" y% z8 L$ |  e6 l: P13.“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
4 s$ }" I) f' j& O) v% _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 I- X, Q$ T0 h9 y14.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
$ m! q% I8 i8 k; u9 w6 i- v- KA.人格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 o$ c9 @! h- i4 g, R0 Z# e15.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应具有(  D  )。
$ z( F4 Z5 d; `) IA.组织能力     B.调控能力          C.管理能力       D.教育能力" I4 ?2 p* c& b% v
1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
4 ?- G+ P& }9 e, f. `6 ]3 dA.学科专业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政治思想素养   D.人格特质
* M; a  W* d2 u3 M17.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C  )。
6 Z$ C9 N4 u. a9 t0 g+ P5 |6 }* D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r. q% [* n5 x9 L8 O- e5 b( R4 N3 U
18.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D )。8 z9 ^% d8 o" t6 b; K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 D$ z1 \/ x0 T, D$ f5 R6 y. {, V; I19.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B  )。
  W1 P( Q9 j* U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 R% o- _8 {- m+ F20.为了有效地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有(   C   )。( F  t- V8 ?& S
A.高度的政治觉悟 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C.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D.良好的人际关系6 p- R$ s# O. ^! C; f
二、填空题
  ], w0 v) D8 g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s4 m( L, z# \' L/ I4 H9 |+ D
2.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8 s' a6 I' H$ c- l: Z
3.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人身权 )和( 受教育权 ),其中( 受教育权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F8 u/ h* v. ], x& W7 ^: F* U
4.《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六周岁  )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 q! I% q- k" l  D0 w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 朋友)、(研究者)。$ K% R8 P; u- P& P  s+ t
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 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
0 L$ Q( N. h5 i: o& s7.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和( 教育专业素养 )。
6 M3 ?) k' ?: X, j' h5 Z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 一定的研究能力 )。
: Q6 k% i; _- W1 y/ @5 O, [9.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 教育理念 )。
% }5 T  m* \* F; c; }10.( 教育能力 )是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 K1 \4 z( M' s( S
11.教师的个性、情操、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是教师的( 人格特征 )。3 ]+ [1 V$ Y* Y  j' v- r! w
12.“师道尊严”是以( 教师 )为中心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自19世纪以后出现以( 学生 )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
$ f6 {0 T( t$ n$ I3 h1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3 Z8 E  R: p4 T3 K% P1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 L# }9 }+ _. Z  l15.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自主发展 )。
$ D$ n  g6 S. z9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人格力量 )。
) }1 k; x$ `+ o& h# R2 K0 a* F17.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教育教学权 )。! s; q5 |& N; n/ R6 c1 L
18.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 专业素养 )方面。* N0 m! J1 N) I1 j7 w  D+ u
19.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为根本目标的。* A1 O; m# o7 b: l  s/ K
20.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 教师资格制度 )。
, g8 X" u1 Q! a: O! A. X
" _% u/ R+ G& ?8 X* D- O' I! ?% {

3 d' S2 V8 z( `8 ^; z/ v5 |9 P4 q- o2 a$ q# O( P
( l& u9 y2 T, R# Y0 t8 O/ s

3 f# k6 h. l1 x+ e/ Z  Q/ L/ a( ~7 V: o; x- `6 k6 N: L$ y
" y+ G* v- `- x7 ]5 t# ^
4 x2 i0 w+ ~# X/ c) R

- y6 L4 X+ g1 a- j" W
: S% R" Z7 G, ^* A8 F7 C5 s' a3 U9 N% R& p8 ]; k
第六章  课程 ! L# m/ h& l+ J$ k6 }: R
一、选择题/ b5 J4 c3 J3 i) u0 k
1.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C  )。; e+ T6 i' l) u- ]9 J0 _#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y, x1 Q+ J& d- w$ U. I+ a
2.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C  )。
+ t0 r. ]9 f% U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 ]; \1 F/ {( W$ s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_5 T4 t2 v- ^2 S. ]6 ?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 g% o0 W' h$ R+ f2 j: j4.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F) p. ?  b2 w! J* r9 V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5 @& }/ v7 ~, {) m. t/ N5.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 @) j; V% b) X7 A*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5 s6 O" v; i0 q  n6.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 O* X* Z! ]+ _: H+ Y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u1 T, Q2 D/ K/ s: u/ E4 ]) A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A    )。# R' l! J% r* i6 [
A.教学计划一教学大纲一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7 ?7 _$ V8 y! p) J$ z" o2 S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 H3 p# @! W3 P) K! Z3 H. o6 T
8.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D  )。- W" d% _% b! X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6 `5 j/ c- L" b6 S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A  )的表现。7 I- S) P; v; j$ L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 R4 d! d, j% r: f10.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C   )。
& @( H* h& Y' w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课程+ h# o" O" f5 c0 _$ }& l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   )。$ M% _/ b7 D5 A: e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
( X9 v; B  \  i2 e1 C% ?6 e; l12.( D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8 x" k2 Z$ Y  E2 S; T; _- [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7 _* }/ ~$ |8 u7 N
13.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v0 F! I* q' Q8 |$ ?5 j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V  J+ |3 r% k/ D! d- _9 r
14.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B  )。
- \! L9 q5 B8 ^  R! @, \9 m0 M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 @6 E0 Z# Z  Y% }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9 `* w$ G) D5 U, T9 d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C* `) a( B9 z' J% t& e! j9 s# b
16.教科书编写遵循的原则为( C  )。
6 q( Z4 I& U# L/ @- g' @A.科学性、操作性、基础性、适用性    B.普遍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 m: F/ U/ M) d$ o8 q. o0 qC.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    D.科学性、思想性、强制性、适用性
9 c. q  ^2 L# V1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B   )。9 ?% o( @$ w9 V* }( s: o1 J% t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程评价) x/ C9 z: P6 e# e, f" p
18.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B  )。
& [0 T  [8 V5 ]( E" s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T0 \+ {3 Y% v( C
19.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D  )。
  ?# U+ G4 p6 l9 w;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a5 d" J0 Q) l# |8 S
2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 v4 K: n6 ~! U8 h9 S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 B5 l  C1 }, v  f+ L9 r21.课程论研究的是( C  )的问题。+ b2 r( U- v( @( V  }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c; C* r" y) B
2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R% M* O5 r6 @" c8 ^( ^. Z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9 W7 H. f- U6 G! M+ q4 M23.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C )。+ g3 G: Z/ Y" Z6 R+ m0 {) N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L/ R% }1 Y$ R6 q5 D6 a
24.下列选项中,与现代科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 )。# M+ R0 z" X- X: ^3 }' q'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结构化
5 ~5 W" F2 W- Z) m( N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g2 V. l* c7 _
25.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首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B )。( K+ e  v' U' g" `0 H$ T: A' k2 N
A.学科教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 v- K; M" U% v4 P26.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A )的问题。$ a2 Y  N; l7 K  T9 d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3 R0 b, W7 Q' F/ y( g' t
27.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D )。
' {% v4 N4 c$ l! Y! sA.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 V5 ~  ?, I+ {- I+ `4 G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 W5 S7 p) [9 K8 W+ S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C )。
  I4 l0 O1 f& a9 M$ O, K/ G* I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Q7 c$ x2 y+ h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 )。8 [6 d5 B- {5 d+ G8 O1 }! d9 g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p  a" w0 L" J! I& B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B )。/ [% c2 a0 M7 T3 G6 b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 c3 A- K9 G5 c( q9 f. e31.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B )。
5 ?5 F' y! n3 ^6 G# I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 u) \8 j; z  F32.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B )。
) n: A+ ^+ n# `& V6 A/ k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1 w" R# E- Y* W3 Z* G4 |
3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 O3 I& J1 }4 [$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2 \, f0 p* y" P' Q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2 }1 T# h+ `* s) _0 H# f
3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B )。
$ U; f/ R6 S  M$ l& Q; N0 ]. E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
2 g9 h& `9 s, N9 m% _! c) j5 K35.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C )。
! U& w- T" W/ P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 l, M! S+ F4 x0 T3 @/ s5 q/ CC.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9 N) B% m8 p$ ?5 `" E0 I/ m
二、填空题
2 s) R3 I. U8 i4 b( f6 F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课程改革 )。. k( R6 o9 T) a( B+ e9 G
2.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 课程 )。. N) [% s! s% h- c& |+ T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  )、( 教学大纲  )、( 教材  )。
6 ^7 r; T$ e7 m7 H4.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 研究型课程 )。' t' ^1 |8 T% Z, ]& n, j
5.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L9 I9 \' o- d# h  [: E; _
6.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主。5 e- A1 y6 i: V) x3 e
7.拓展课常常以( 选修课 )的形式出现。0 _8 Q0 o% i% ?1 ]0 v! o
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 b# p4 u7 x# e! H' y5 z
9.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 儿童 )。4 r& z! l" h7 g% [
10.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 课程理论 )。
9 q0 v3 R( ~/ M- C$ r11.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是指时限性、( 具体性 )、预测性和( 可操作性 )。
! c& Y+ l- Z" E6 i) o8 t8 v12.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 对社会的研究 )。% q4 e) ^  Z) Z6 h2 G
13.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 )、(普遍性 )、( 基础性 )。  ~: M) R; p" y$ u
14.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 课程的设置 )。
' o2 d* f, b6 J1 c15.安排课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 生理适应性原则  )。
( B/ e: o# ]2 ~) W' j3 X16.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独特性、( 稳定性  )、发展性、( 灵活性  )。5 N$ ]6 s* T1 v
17.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基础因素  )、(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
4 F5 t" f( a) b2 \. c" e! Q1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 目标评价模式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2 U2 Z) I% n3 }, L, g9 a8 w
1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n7 l( i/ e8 ~0 f
20.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9 v  e0 L- K5 k21.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U- Z* \' X" M
8 U6 ~6 ]9 K: s+ [" c! h. }# Y* p1 A" ?' {2 y% H9 W

7 r$ k/ O' X& j1 d
; S/ X9 u' p/ s3 b$ U! ?0 F$ [4 J; _5 c/ a
* [: f. B) N: Q) _; X0 Z
( g( z0 D4 H) k. Q7 Q8 P# ~2 p
1 a& y& R, p+ a5 d5 m
5 z( i  E. L8 u- Z! A" K: B
) E7 g) `+ a, X
+ I+ s, W7 O+ M% o
/ i. L) o8 v# N- d- E2 G5 j" X

) B+ _5 z( [! ~. R9 W" C7 s' _
3 u3 L( d0 n4 `2 h: X& _# S7 ^- e, V& l' Q# @. A
: J9 [1 `! m/ n; v7 @
' x7 m+ G% N; U: D8 t7 N; Y

+ W+ O5 T- \7 ^  E; A, i3 v7 e: b" [* A9 ?. Q0 u

- r$ i. h( c7 M! m2 d: v
4 H! _! h$ g4 p+ Y5 g1 A- c
& }! q' D& `9 Y/ [
5 r& G4 ?3 @; z0 C* p5 B8 W( L. |
6 h: n! C, k9 ?. G2 x, Z. Z5 o
% q( s5 L6 i0 i
) H$ c3 }* N3 `. ?' o5 ^9 b' ]& U7 \9 m: R$ k6 c
第七章  教学(上) ; P& Q/ V' p6 i3 y1 a5 z$ m4 ~$ ?
一、选择题
; s$ k5 p) d  I7 w! f- Y: Y5 h1.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A  )。2 l* p- y! I/ `9 e! b9 J1 ^! V,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9 U" D7 D; }- {" C/ K
2.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D  )。
* S  H( [+ K# n* V6 m' p% f% b7 k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 a, ~6 c% k8 m  d
3.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D  )。
# h4 l. N( i. ^- T3 L: m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 a6 R4 c) h+ d7 o* T' r2 r: n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 b  ~5 g% U7 @$ c) ]8 Z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 U( L% G9 X/ D# O) F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a( L6 w( _+ x+ L0 u
5.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   )。
1 H, w( `  a6 X% }; s6 Q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 d2 P3 Y8 z# b( t; a) |6.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B  )。! |3 [  B7 w;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g6 C0 X; c3 H( O
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  )。* H; e) A. w6 N6 ]5 m7 n5 X+ O- M8 z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2 U2 X: ~5 x' V/ S1 B) e( G8.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A )的论争。) N  ?) \7 W4 E8 N7 c. b
A.知识与能力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K5 e5 {& l3 _5 y
9.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卢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 C  )。
- `. ^4 U& d) M, Z9 ^' ]$ OA.信号图式法   B.探究—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W7 x3 u; e/ _; ]" ]/ r
10.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C  )。
# Q8 R& n# ^( A8 Q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6 a+ R4 k: ~) d+ v! A$ U% U3 R9 M1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  )。/ a7 W& h( G5 N; e, P+ u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一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F. q$ e# \% ]
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
" X+ g) k, W/ c2 I- |" I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W# w1 G3 \; |
1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B  )。
3 d9 j4 {7 ]* v$ KA.研究一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 U+ F6 _& O8 }; j4 \2 K6 {14.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C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b. H8 B; B. [! i- g9 K/ W" {; H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G: Z; l. q1 X1 p& o
1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C  )。
" c8 V- c, D/ ?* [; S: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0 Q& c( A* L- K3 {8 v; h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6 S- \! {3 T  ?( {' G16.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B  )。
$ u! ?) N7 Z. `' k& y! X1 E2 r* P) A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3 j! _& n" o3 N( I17.( A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k; G; K* a% q+ O2 {, Z( a"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n; `% u: ]; \( e; q
1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 B   )教学原则。* V0 r7 n; |# Z( ~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 S( w& @* ^& u. M. {6 f+ v& O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 C   )提出。
% C$ G+ Y, o5 A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 F& Z/ N8 Y5 y0 T2 A/ i2 C20.“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 C  )教学原则。' e5 A; q. m$ G- Y  J9 D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0 J& f1 ]& t  U2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D  )。
3 @0 n0 ?$ L, Z' H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 h7 ?- Z4 d: ]% n4 _22.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 C )。
6 t4 l. H. r6 b7 k# @0 n.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学法》 C.《学记》  D.《论语》( Z9 e; X$ L, q; {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 M1 i: a$ ~& N" L. Q9 t1 i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 |( q7 q/ |; l8 \24.“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7 n, w+ P$ O3 W2 R3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1 d1 K/ B7 v8 g4 k# }- [1 C" u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思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 O. }% j0 X  D+ o9 ~' t1 F& k( c25.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D )。% e# C; D% L" T1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i! U* N( ^6 [+ M  H6 P) ?4 O
26.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 E0 b0 S+ o8 D( V. [4 f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 D4 v8 s3 I. [7 t
C.在教师帮组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的帮助下获得知识
- y9 A% W4 U. I. Q27.( A )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9 O! |/ J$ D1 M$ a& {" G6 B9 g* xA.教学    B.教育    C.自学    D.智育6 N0 s* `) [$ u3 F
2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 J7 B) [% y7 z7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 |8 l! A+ d1 \& L6 e2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 m7 h3 k9 _  H) w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4 {4 s, J, v. d8 w30.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6 C( Q# K7 C) `3 c  D2 F1 h* N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  V! @7 K; i; {. a* a% U0 ^
3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B )。- R- U1 Q) H" k& @0 J6 s5 }" o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 G0 R( Y% ^: T! C% U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T4 J7 @/ G  W" `. F0 c: y; m
32.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K' \( Q- k6 F; f4 m4 F8 B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 L6 Y5 g& H! j( R* e; L3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 {- p  F8 |! ]& M, S2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 _% D$ B! C7 L/ q2 n) h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O& x; L2 j9 I$ {; \
34.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D )。2 |: X, D4 m1 s# G2 i5 b; N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M. L, O6 q9 n) M! f4 I9 ~7 B4 @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 @+ P  v( X0 `6 }6 b. ?' Y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s3 j7 a3 b+ j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 N. c% _5 C9 }* W; r35.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B )。
* W3 v3 ]1 Y; h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6 f7 B" T% s. p: v- k, y
二、填空题3 ^6 }8 j  X5 j3 G: P
1.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教学 )。; L( `0 i, O+ K9 E( W
2.教学是由( 教师的教 )和( 学生的学  )两方面活动组成的。1 s5 A5 _7 U# Z4 ?4 f. y. N: E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共性与多样性 )的统一。
) B, B9 L3 u# h4.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 学生的年龄特征  )、( 学科的特性  )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D6 B1 n9 q8 ?4 e
5.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 思维力  )是核心。
, Y0 F. G" r+ @! T6.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 间接性 )、交往性、( 教育性 )和有领导的认识。
7 p3 a2 T. ^! M& `7.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指作为中介的( 教师 )、作为主体的( 学生 )和作为客体的( 课程和教材  )。
( f. r3 ~& t8 u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内部动力 )。
- `. j( j- Y2 B) W5 K# j9.教学过程的结构分为:(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 `+ w' \! z+ M% r4 p10.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 感知和理解教材  )。9 H5 C8 K! F; B3 u" p! J
11.我国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 )、(启发性 )、( 巩固性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
2 T* Y3 F/ f+ ]6 v/ c4 ^$ b0 z4 z12.“因材施教”源于宋代朱熹的( 孔子施教,各因其才 )。
( K% j4 v/ N- L, A6 s13.中学常用的六种教学方法是(讲授 )、(谈话 )、( 讨论 )、(演示 )、(练习)、(实验)。
% F! O  c. K9 ]# u14.讲授法可分为(讲述 )、( 讲解  )和( 讲演   )三种方式。
  R8 e3 W4 r/ D5 q15.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 启发谈话  )两种。
& o) |$ k0 f- B. X, Q3 m- c" a16.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教学原则 )。4 r) u  [: G0 b4 \% m4 J
17.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 启发性 )原则。7 D& l3 ]4 u# N
18.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体现了( 巩固性  )原则。% a. S1 @3 o" P2 ~6 I3 r
19.“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 循序渐进  )原则。
4 }' q* J5 T- m' c! J; n5 o20.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是( 因材施教  )原则。
2 e8 }1 s/ D' c4 V4 c21.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是( 理论联系实际 )原则。# C6 |6 q  D2 ?/ h
2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练习法 )。5 I) f5 d' Z8 a7 \
2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实验法  )。4 a1 W( C  {6 t7 S
24.教学是学校的( 中心工作  ),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 基本途径 )。3 ~6 K  L: W; P# P1 f
25.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8 v" R6 c- s4 a. s6 v( ^26.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
& \# o! L* J) m+ J0 r9 V' m27.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 直接经验 )为基础。
1 ~" w) u4 r. f- d) ]4 l7 q- q2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 组织者 )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E: K' c; L1 M  A' W3 o' S! h
29.( 创造能力 )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 p5 u- ^0 Q$ C/ n$ p  U4 a5 y2 ]/ k- k  j" y0 i

" d! v; `: [/ H) P7 J  }1 W( b1 N# T! H8 i
第八章  教学(下)) z* M5 n  h! o8 K$ @8 x# S
一、选择题
$ q3 M  s: R- ^$ B5 M3 o+ |1.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A   )。+ \# k. \) N% p- t$ U* ?4 g3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U- x" B7 c2 Q8 h5 @+ j- Q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 e4 z. Q( [4 F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1 u8 |" {* W! G# z( @; L3 z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4 ]- C  r0 z, q5 ^0 D7 z
2.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C  )。
! n" r, G) m3 w7 T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 ~9 n2 b7 @4 U  \8 E5 \. |8 J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5 e) i( L* p5 B. _6 _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6 f8 Q# y* r' \7 \4 k& G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 g( R+ U; g, X  ]3.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D   )。- ?: Y) A* I4 T+ m! D
A.组织教学   B.检查复习   C.巩固新教材   D.讲授新教材; F, V1 \1 Z  u8 L5 L9 ^4 @% g
4.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A  )。/ [* C" u( W. l. |3 O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z4 U+ w5 C( Q# D6 R: }2 _
5.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D  )。
7 Y$ L0 \  F8 i: B6 T- [+ X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 A( m3 G( z% X( n' `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B )。
. u9 Z1 z( B" Y2 ~* r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 n+ V0 m# d# L  s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7 M- T5 |8 |, L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  D.成绩考评9 o8 x$ g/ N0 f
8.( D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 I! b7 @- r$ {4 H6 f, d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L" i2 }; l) T$ E5 q2 X
9.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C  )。9 X' u; v) k' Y6 v& t. W) s3 N7 n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 a0 Q3 Y3 @9 i+ A0 r10.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  D    )很高。& I4 H1 Y% c9 B! Y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9 \( Y& _/ d4 u. Q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B  )。' H# U0 [1 p) ?. ?; w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4 m9 z1 `0 S( J# _4 D
12.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 D  )。
& P* L1 b; R  u8 e+ Z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6 N% Z8 Q" m2 f5 E: @- W
13.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 z7 d; `9 H" E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小组合作学习7 z- n. a) Z1 }$ w- E2 U
14.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属于( A   )。
  k$ S5 o* M" P% k% |8 M6 c4 a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 D0 j) T7 v$ s1 ~3 a& I# \1 ~15.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 B  )。7 y  C" T- G- {6 Z( T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C$ m' x! ^  E+ R
16.不是按教学过程的某个构成因素为中心,而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是( D  )。
; b0 u  ?. p$ M+ {9 E- M3 `% v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7 V7 M7 I+ u. d) V( g& k4 u% t
17.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  B   )。
" p; O  e: e0 }) i& C7 c* x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j: A+ x' _" i1 A; C: i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7 W1 [" U) W- s& O0 y
18.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属于(  D     )。) v: _, t8 A1 m8 g6 Q0 u
A.个别教学法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法   D.道尔顿制+ z+ `1 H/ |1 o, k7 N2 x2 K
19.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 )0 l/ y$ W) A; Y& A; G+ r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9 Z" b6 b. j& f* F* d20.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的形式是( C )。+ k/ O) c# U6 ]" a; t) f9 i, t3 F3 L# T
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G2 A' i+ D5 I- k4 F& m
2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C )。
3 U/ B1 X: B0 E! W! u  ~8 IA.唐代    B.宋代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后
/ L+ q2 U, }3 O% Q22.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  A  )1 G" F  ^) d8 }* j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 J  E, j. S* n$ p6 w23.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 A   )1 X- b  N. Q+ k) e
A.知识的传授者   B.学者和学习者   C.集体的领导者   D.学生的榜样
/ U4 E- U% R/ L( `* h24.(  B  )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6 Z% W8 c* m- J5 m6 e+ [
A.教学大纲      B.教科书    C.参考书   D.教学进度计划
" L# E0 f) @+ b/ g$ j25.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B  )。$ F7 w( j% o. Q. o' i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 r7 W* T6 Q, H# O% L7 o. R26.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D  )。4 e6 U, ?7 I. i# V4 h4 Q0 H. B" p; G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 y" ?- ?# x( ^; H& }& P7 n27.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  D  )来编班。
9 A  S' X4 \- g& j. V; rA.年龄    B.发展水平   C.知识经验    D.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3 D. s( L4 ?' m5 S$ I6 ^# X. g+ x. z/ Z
28.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 A  )两个部分组成。. M3 X1 i) w. ~' a3 D  G
A.考查和考试   B.考核和考试   C.考查和考核   D.检查和评价 4 h' H# i3 y4 v& W) P# ~
29.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  B  )。
& ]2 Y& b5 k) m8 ^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测验# W' G1 U6 P( ]% ?) B# A7 A- k
30.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C  )。
! }( `" C  z2 F% N& |3 h5 KA.新授课和巩固课   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J: I; X. ^3 [( T# P% k- Z0 K! o
31.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哪些学生得到发展?(  D  )& o% S9 q; ]; `9 o. J( j
A.特长学生   B.优秀生   C.后进学生    D.每个学生  U7 C4 l& N  t. X1 s& T" b2 m( ^- M4 ^
32.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  )。
( C2 Q% A$ \) L/ OA.理解   B.巩固    C.应用    D.迁移% g% ?, W, z2 X$ x7 J4 B
二、填空题! V: E4 e. D7 [! S+ @$ D0 Y7 t% k9 @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5 P, K9 x. g$ h* ~2.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7 C& Z$ B! x5 S& C4 I% c
3.钻研教材包括钻研( 教学大纲 )、教科书和有关的参考书。1 d6 L2 {% F- n4 r2 v
4.教学进程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和时间的分配。0 N5 X! u# s; t  g4 Q- W
5.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多少,可分为( 单一课 )和综合课。
* h5 d' H: L4 i6.课的结构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和教学对象的制约。* b; }  d- F: \: P
7.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 教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
. A. c' u+ e; V/ P, e  Q8.根据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 复习课 )。
$ ^, Q4 _, A9 N5 n2 S- h( s9.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是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 综合型  )。
1 g! e8 A4 p, F' w3 S  |10.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 陈述式试题 )。6 B( o3 E1 c1 y8 u; R/ }" n
11.简答式试题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填空题 )。
3 A' b# @5 _7 I12.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 组配式试题 ),统称为( 客观性试题  )。" f8 v# `) @$ ?
13.分组教学制分为两类:( 外部分组  )和( 内部分组 )。- b& W6 C3 {+ g0 F" {$ h% n) j5 W
14.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  )和( 跨学科能力分组 )。
# O) B( Q7 c3 q15.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  )、( 道尔顿制 )。/ C6 k/ S, y: h8 ~$ g$ e
1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京师同文馆  )。, {: u" R4 @0 m# ]6 t- ^) \0 Y
17.学生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 测验  )或( 考试  )。
1 o/ l& p0 s8 p  [9 L2 w0 W18.内容型策略有两条途径:( 结构化策略  )和( 问题化策略 )。6 Q; |$ F' _/ m
19.结构化策略可分为直线式、( 分支平行式  )、螺旋式和( 综合式  )。
% s3 @* z' W% C- W# V20.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主要指的是过去的( 班级授课制 )。
: U# J3 n* |% m0 k( c0 W1 p+ p21.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 选答型  )。" E2 v8 f# r) z+ ^* Y4 M& O
22.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的练习是( 作业 )。
( s" ~8 U  Q# Q" {4 z: V23.苏格拉底善于运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形成了著名的(助产术)。; b+ _* a6 U7 w# {4 e9 P; j+ g
24.(个别教学 )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6 h& c: X. L6 f, u7 r! A
25.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是启发的首要任务。7 L# k1 x0 h# T3 g" o3 |
26.( 理解知识 )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 `# s6 _0 t, I# _$ Q( q* d2 P27.上好一节课首先要( 备好课 )。% D9 D- Q2 F+ x3 L/ v  {
28.“父传子”、“师带徒”属于( 个别 )教学方式。
) S2 i9 j" N; M' `- d8 }0 a% i1 V( h. I

( [5 f( O: r4 r# U8 X" E( y4 G. Y6 |* n

7 E3 v, C9 H6 S+ p# q( M( h& t1 z$ l; F/ G$ }. z5 T4 \, _. b4 j$ C

5 W: i5 k* q$ m8 @# P
# ]& _/ Z0 W8 z
& N& i: S! o) @4 C0 y$ B8 f2 K; `' w7 N/ }: p: _. A9 K

# s1 a7 x" A( V: x
* o: y# Y7 h9 U5 P* N
1 ?1 h3 I$ C$ e3 C, Q5 d$ J# Q6 X8 J. p) f% B* j/ l) \: p- `
- L1 C0 \8 A- k3 _$ v

  W: X: p1 E. f. j6 ^8 C% D  i% }; r. R9 p- x; o+ O+ h
) {3 p  J3 Z8 ]/ b# }

7 j/ W& I' j  P# `6 w; p8 d& N9 C" `9 Z, z4 }' R

  }8 q( t6 H% t& b
# F# b1 L' R8 @9 \* B) }$ }! c0 O! c4 F; X
第九章  德      育    ' q' G$ ^8 I" C8 t
一、选择题0 [4 a0 u5 h& v5 t& K7 n) C% q, j4 Q
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8 q, U8 X! q" J% j$ w; a/ h3 U
A.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1 L4 w6 r* T; Z. ]: t6 r5 v2.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  B  )。
3 O- W+ @# J! _  g  VA.加减评分法  B.操行评语法   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模糊综合测评法
6 W+ O5 ?$ c/ L+ T' p& n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
( x* ^5 k8 m1 a4 @2 x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 ]! E5 ]" a5 N6 p: f2 }, t& O/ d4.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D )。% @  n* F4 k- ~( G: l1 {
A.德育的政治功能  B.德育的生存功能  C.德育的发展功能  D.德育的享用功能& o- \. ^& u' ]1 z2 L3 u, s
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B )。9 s- B* f& \; W0 D( ~5 X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8 Z, ]' p5 d5 g' Z6 x$ Z. Z6.德育具有( D )。
- f! p0 e; l  N; k/ y( I, @6 QA.社会性、历史性            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g* w% |  Q7 t7 L  q- R$ S; k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    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 |1 a% N) E# u. r7.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 B  )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 ~+ x, C. A- e1 D# E* k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5 l" M5 ]  x: o6 R2 l2 G8.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是( C  )德育目标的要求。
2 a( T; {0 }3 j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 {+ m; u2 u+ U0 h9.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 B  )。* Q8 X, s9 l- K  h2 b+ D) t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T$ f' H% L+ N: S" `
10.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C  )。
6 b/ Q+ K5 X+ s, s# ^, Y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 L( v0 x& g8 y' E$ E1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B  )规律。0 X' y: _: x% S9 F
A.智育过程    B.德育过程    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 G2 G; E) V% {/ r12.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 A  )。
9 W  E% y1 S3 u, Z3 Y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6 H& j2 C, o* v1 b
13.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B  )。# Z6 y4 g  ^& h3 p& Y1 n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5 F( j$ R/ {( b; E# [4 T; d( O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原则的(  C  )。
% y4 O* I8 ~& a7 U- Y# M7 p1 I$ J5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 h- E2 z9 ]# r8 U  d9 b0 s+ d! l& e15.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来了解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体现德育原则的( C  )。3 S& {# Y1 E& L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 w' z  [$ J; p, p/ I4 d/ B6 m- y: J
16.德育的功能不包括( C  )。4 z) m: n' C5 v
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8 h4 {4 i2 w; e8 [: s( [& x) {  P7 {
C.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      D.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G" G8 M6 r6 Q8 _9 n4 V
1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D  )。
8 i& A# X8 o+ y% A& n# X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1 {3 L1 o7 ?4 T5 t1 X6 Y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3 S0 Z" K2 p0 K: g! T
1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A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 F3 `% @: n# j* d9 g( Q' ^4 s) F. B; y& M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3 L2 B( K; a& V+ `0 H& b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 h4 ~9 E$ \0 G* z1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要以( C  )。
, |& P- N& [& q. o, l- u# Y3 m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1 @" ~, p! P. Z, g+ u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9 O/ S7 X" Q) {# ?5 [* R" B
20.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 C  ”)。
# R, @) E: h. J: t' vA.自我调控    B.自我监督    C.自律   D.自我疏导1 E  H+ ?' {2 i$ g
21.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B  )。* K3 \5 t+ ]$ W, U( k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 u2 S, x, t% F  \# i22.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 D  )。5 C9 f3 S! \& @6 r7 {6 p4 R$ H
A.情感陶冶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服教育法) K/ m; y4 ~' S/ o# ?9 C& ~7 E/ M
23.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  D  )。
  r* e- H. b8 C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9 b# f7 p; d) a1 z. E24、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A   )作用。
' a* Z! v3 M2 j( l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 g1 h. X. r& g5 d( n0 G& T25、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C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P: T: ]' q% U# S
A.思想德育       B.政治思想     C.思想品德     D.政治品德9 T  \0 y) _9 h3 q3 ?! [+ b, `- S4 x
26、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B   )。: E' U0 B/ O1 x( E& s/ J, {. v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观念
+ \5 s2 i7 p. a0 Z# E6 N6 w) F27、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C    )。
- v8 v) m* b& t6 s; _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
9 z7 T$ d2 b/ v8 k9 u4 f28、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C   )。
5 Y4 ^% L4 j; e  V* H# a: q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n% z4 t! c; i4 ]4 U6 O+ @1 Z9 D& _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K' J0 d8 U6 u( s$ G, z
2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    )。
& P9 W$ K* @5 y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 u, H3 M3 h) q1 y30、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理,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C    )。9 r: o2 _' c; T5 x
A. 导向性原则          B.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0 H3 M  ]: U0 g: F# E: z3 ^C.疏导原则             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7 f' u1 X4 w0 `) J, m
二、填空题9 s6 E1 q" A6 N5 Z# f9 `: r
1.德育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 道德教育 )的总称。
/ x, S* A$ S* A( w, e2.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品德  )、( 智力 )、( 体质 )等全面发展。" m: N4 F. o4 i" S8 V! P: b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德育目标 )。
% p/ V+ d# }+ @& @! g7 [4.德育内容有四个方面,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1 M) o" X0 ?7 A& I/ K$ T2 g
5.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择业指导 )。% O- d1 {2 `# G9 P/ A5 S/ N+ N
6.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和( 德育方法 )四个要素构成。& A2 ~+ L, e, ]4 \1 |4 l2 E2 R2 H2 `+ m
7.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 主导作用 )。
, R& ?+ x! X" M7 M, G! y7 N5 O8.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 客体 ),又是德育的( 主体 )。
% R4 B* h1 Y$ u7 |" Q3 f9. 体谅模式把( 道德情感 )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7 m! H/ T- h! x* t
10.(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 N9 ?; ^2 y: r' z4 @8 b
11.思想品德四要素中,( 道德行为 )是关键。
4 \+ [% [6 M/ n* N  ]1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和( 因材施教原则 )。4 X& m- {9 e9 T" l
13.我国德育的方法主要有五种:(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 J% X0 o- j7 K* V14.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 艺术陶冶 )。
' h3 V$ e$ J* v+ I7 E: p8 k15.德育模式的三种形式:( 认知模式 )、( 体谅模式 )、( 社会模仿模式 )。7 W3 ^9 I7 ?$ V) U4 o
16.一般说来,认知模式重( 知 ),体谅模式重( 情 ),社会模仿模式重( 行 )。  b/ D& }  z) ~( N/ e/ x+ {
17.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 皮亚杰 )提出的。
  I) x( ~& j- o4 ?; p9 F18.道德讨论中的两个阶段是引入性提问和( 深入性提问 )。2 @2 r/ e/ m9 i) A$ ~: \
8 I8 q. {. ~* ~
6 i: u. K1 Y. _7 ?
; w. d) ~0 z8 j+ e

! R0 E$ G1 j& V
% l; Q1 C" Q/ O& _. ]& o1 H* L) J) Q, N) H2 d5 i  \% J

& a. |$ t8 Y" O/ q3 S; ]" H+ E* i/ g8 \3 J- Y# D* n6 s, V

' j0 B' Y6 o: H+ E1 O8 Z2 ~' Z
/ r5 H3 w$ O! i6 D3 _+ N8 C. a, |+ G9 y. v3 ~

9 |0 W* `: z; ^' @3 i# ^6 M: m8 @% s$ [" |6 Y. |& |2 _7 S* Z8 d- @
5 k6 g$ w* s3 ?, i1 V- T' O
8 F6 Z5 n: s0 y8 Z0 }  J
( ^8 i. P: a& [* K

  _$ i: P; R( x4 m$ Z. l2 m( n
( x- w4 i+ L& l3 g* H" d, W% g& \2 @1 R, u+ w8 f
. I5 {% y. ~5 t1 I3 b
$ a# M1 J0 n0 J1 T& z2 k
8 ]; e7 C  f0 H8 A4 }
/ m! m. }, {/ B4 G
! J6 E8 b! Y7 A7 v

* ]+ x7 T6 c4 ^/ e8 F% _, ?
1 F% i" q( E. U) J+ \
* K3 u" p2 c0 E3 [" M8 Q
; A! h5 B, z3 _& ~& w7 q8 ^" r% v: n: i' F6 `+ z; D

8 E+ e5 s$ \: g* @$ Y第十章 班级管理             & M1 P6 `# G" e9 c1 Z
一、选择题2 B" S! I6 R* ?) @3 V) J5 |
1.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A   )。- W7 x% c! \, Q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 P. w/ r' \; b7 x2.学生集体的特征首先是要有(  B  )。
4 |% r% W7 o- [/ y3 D: p/ [A.集体舆论  B.共同目标   C.干部队伍  D.活动
) O# m5 N0 f1 R6 c+ l9 l3.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  B )。+ K2 g: Z0 X' I
A.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          B.建立班集体
3 R- E% A* Y. i: o" pC.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D.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h! \* v1 H) V- l5 U
4.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C  )。5 D7 I+ h7 M( T; a' f
A.教务处   B.政教处    C.班级    D.团委
5 p9 E# p1 E& m5 u7 ^  \6 _5.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 B  )
  n0 |, q7 x8 v2 z' o7 F/ F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凯洛夫- N) o0 x  ]$ F9 C2 S7 ~6 l/ [
6.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大教学论》的作者( A  )。
3 t4 b3 O/ G  e7 zA.夸美纽斯   B. 埃拉斯莫斯    C. 杜威   D.凯洛夫
( \( `. ?+ |) e4 a( y7.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是在( C   )。; D# D8 {5 N" p( [: o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T' S8 B% B% P' \4 w
8.班级管理常见的几种模式(   A  )。
* b! U2 S1 N- m2 h0 xA.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f: Y1 z7 k4 S# a; Z( U
B.制度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7 r6 ^0 c3 O$ Y5 P2 QC.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8 F3 u0 u- M; f- \1 aD.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教师管理、目标管理
* p1 `8 f" i9 o7 I) B. O( f" L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  A    )。9 W3 O4 P% O2 c! E" j( }, O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6 O' a! Y9 P2 ?7 J10.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  D  )。  S# ?, p( P  q. o& _4 ^% t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K1 L% g: f2 S  t( ?: x# S$ |
11.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 A  )提出。
  g* X5 ^6 I( C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皮亚杰    D.布鲁纳. P! c1 Y2 ?0 j, K( R
12.( C  )方式不属于一般的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L7 t7 }+ \, c' ?5 y/ g& \A.权威的    B.民主的    C.专断的    D.放任的; M% @! C" i, j) i1 t* b5 t
1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8 @- q' B2 {7 \6 [- f6 R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9 h, }; b5 B  C$ D. ^. C3 T/ g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 n8 `. E! H6 b: k/ k  v: y14.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  )。0 H: b! W. t& [- k) r& M- h& I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8 S3 Y: u/ c* J9 K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0 H9 G8 {1 T/ z. T- J: Q15.将传统的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以一种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是班级管理哪种模式的核心理论?(   D   )
& A  P# X. v$ c, X$ c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I7 a" S  \- u( D0 ?; C
16.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是(  C   )。
' G8 X' G) o3 C4 x! n* m. xA.教学    B.德育     C.班级管理     D.常规管理
( b; D) C- J$ V9 G17.班主任接管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哪项工作?(  C  )# w6 p4 ^6 I& b9 ^& D, F6 M0 \0 g
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9 |: b: a, Z, L2 a, X; b9 J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 L* ~+ Z- X$ }! C
18.班级建设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制定(  A  )。
- k/ H# M5 v1 E% N2 C: BA.建设的目标   B.实现目标的途径   C.具体方法    D.工作程序
6 k1 l+ P. L  p. A- }19.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决定,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种类型?( C  )
; @6 W; z; N; I: R0 }) MA.权威的    B.民主的    C.放任的    D.随意的  {' w8 J$ F! T) e$ l
20.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属于班主任领导方式的哪一种?( B  )
7 T! S7 C1 Q# h0 Z: hA.权威的    B.民主的    C.放任的    D.迁就的- _3 m. a1 q3 F) b! V
21、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   A   )。
" u5 c( B* {2 c8 y! J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3 i; _% j2 u5 F1 C- F% {
22、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是(  A  )。7 Q9 e4 w! n/ i%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学生作品分析法& A- P) O- Z0 y9 i' X
23、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 这项工作是(  D    )。& o- |3 S; l' J8 S: w1 S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k2 `& C4 l- o" l2 ~24、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   B    )。
+ Q2 ^# n' L( C0 xA.阶段性班级活动   B.日常性班级活动    C.课外班级活动      D.校外班级活动, I4 @( {5 g( w$ J3 ?
二、填空题- P, h3 J4 b; b* g# x0 b6 }
1.班级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 环境 )组成。 4 c" H2 g& ^3 Q. Y
2.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京师同文馆 )。
3 n7 r, I0 W  Z3.班级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 控制 )。  g' _# c: M$ m) u7 c
4.班级管理体现了( 教师 )和( 学生 )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 互动 )的关系。
" I4 q: q9 ]. p6 v5.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 管理 )、控制和(教育 )的作用。
/ G2 _, y/ K4 n+ u9 u6 X8 N6.平行管理理论是( 马卡连柯 )的教育思想。: m! C1 [: R8 V. w
7.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 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 n2 \+ E+ g# \, _
8.传统的班级管理强调以( 教师 )为核心,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学生 )为核心。5 w1 d# i2 e9 \; T4 [5 U: n
9.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 近期的 )、( 中期的 )、( 远期的 )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0 N3 G; l# I: V  p
10.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 一定的活动节律 )。) j! R, F1 A' c6 ^
1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教育者 )。
& O: M3 I7 {+ T) o6 l1 X12.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
! u! X2 D! ^  u1 m1 G, X13.传统班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纪律、秩序、控制和( 服从 ),现代班级管理的实质是建立以( 学生 )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 S' I$ S$ g6 y: L" T: ?: l& v4 h. ~
14.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 激励 )的作用。" b8 f- e& W4 W& [; T- d' |
15.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其中以( 班级建设目标 )的制定为最重要。( U( B$ A* n' D/ ~
1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 民主的)和( 放任的 )
; J$ n4 }( z7 ~, a, a7 A* d- [* b2 r9 l7 q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信阳考试中心 + 1 谢谢你的免费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6-10 11:08:10 手友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QQ|信阳人事考试网|联系我们|手机版|信阳考圈 ( 豫ICP备16002033号-1 )

GMT+8, 2024-3-28 19:48 , Processed in 0.1896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